毛豆生奶油味的喜久福好吃吗

篇(三)为什么皇帝都多疑?

正文前的赘述同篇(一)

以下为正文:


首先作为皇帝,作为封建专制时代至高无上君权的代言人,有疑心是这正常的,但如果超过了正常范围,就会变成多疑。疑心是中性词,而多疑可以算是一个偏贬义的词语。一个皇帝,尤其越到晚年,就会变得越来越多疑,整天怀疑这个会谋反,那个会谋逆,究其本质,是对手中权力的驾驭越来越力不从心的结果。相必《琅琊榜》中的梁帝年轻时必然也是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少年郎,只可惜对皇位的欲望已经逐渐腐蚀掉了一位本身就具有野心的皇子。如果自身的本领不是那么的亮眼,而同龄人中或是年龄相差不大的晚辈中恰好有那么一小撮人文武双全,深得民心,那么在这群忠臣(以观众的第三视角来看很显然他们一点反心都没有)帮助未来的皇上登上皇位后,很容易就被一点莫须有的罪名搞的家破人亡。那么为什么每一朝每一代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这样的冤假错案呢?是一个人嫉妒心。


试想一下,当自己有雄心壮志想要去完成一件大事,能力又差那么一点意思,不得不借助更有能力的一批外人来帮自己实现计划。事成之后,你站在了权力的巅峰,心态也随之发生变化。渐渐地你发现帮你打天下的一帮人在老百姓(军队)中的威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这个时候你会怀疑百姓(军队)到底是认你这个皇帝还是认别的什么人。其实还是那句话,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皇帝不在乎,他只关心你有没有能力去做成你想做的事情而不在乎你是否真的去想过。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死循环,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敢说真话、办真事了,人人都怕自己展露的才能会遭到皇帝的忌惮以至招致杀身之祸甚至牵连家族。当然,这一点在高官阶层和皇子中是尤为危险的。


那么这种死循环有解吗?答案当然是有,不过很难实现。没有一个皇帝愿意将自己的权力分给他人来制约自己,但这确实是最有效果的方法。制衡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但作为一个皇帝,自身应当拥有的品行才是更为关键的一点。谁能够为百姓谋幸福,百姓自然就更拥戴谁,这不是杀一两个为百姓做事的皇子(高官)就能解决他们“觊觎”皇位的问题。民心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继任者能够拥有一大批追随者并且成功上位的原因之一。


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那会吃人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评论